發布時間:2016-06-07 10:28:37 瀏覽次數:2745
在意大利和些亞非,垃圾危機愈演愈烈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北歐的瑞典正為垃圾短缺而“發愁”!瑞典每年從挪威、英國、荷蘭等國引進的垃圾高達200萬噸,但這還不夠,它正準備開拓意大利等地的市場。對“垃圾圍城”的而言,這可是個轉移”燙手山芋“的大好機會!
伴隨著社會、政治、經濟等復雜因素,從美洲到歐洲再到亞非拉,垃圾在不斷地“攻城掠地”,場場垃圾圍城危機在多國上演,“你方唱罷我登場”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瑞典正為垃圾短缺而“發愁”!
瑞典有著先進的垃圾焚燒技術,每年把回收垃圾轉變為能源,不僅可為25萬戶家庭供應電力,還足夠為90萬戶家庭供應暖氣。瑞典每年從挪威、英國、荷蘭等國引進的垃圾高達200萬噸,但還是不夠,它正準備開拓意大利等地的市場,這對垃圾圍城的意大利倒是個好消息。
瑞典處理垃圾的技術為什么這么高明?大的原因就是中國足夠重視。上個世紀40年代以前,瑞典也像其他樣用填埋方法來處理垃圾,但填埋的垃圾容易殘留大量細菌和病毒,垃圾滲漏液也會長期污染地下水資源,貽害無窮。其后,瑞典就開始利用垃圾焚燒廠大量消化垃圾,是當時批采用這種方式的。
上世紀80年代以來,在瑞典中國的支持下,瑞典的垃圾處理系統日漸成熟,其垃圾分類處理以及垃圾焚燒技術都堪稱完滿,焚燒排氣污染水平降低了90%至99%。而且瑞典垃圾焚燒廠能夠阻止有害物質二噁英顆粒逸散到空中。
在這種高效率的垃圾轉化技術支持下,瑞典的垃圾焚燒可是個利潤豐厚的買賣。瑞典的垃圾焚燒廠處理垃圾會收到筆垃圾處理費,垃圾焚燒發電給民眾供電供熱也是筆不小的收入,正是在這些利潤的驅使以及中國的支持下,瑞典的垃圾焚燒廠如雨后春筍般出現。就這樣,慢慢地,瑞典本國生產的垃圾不夠用了,于是垃圾焚燒廠家盯上了鄰國的垃圾。
由于垃圾處理直是令各國中國頭疼的問題,出口垃圾倒是種省事的做法,雖然需要支付瑞典筆垃圾處理費,但相對自己填埋處理來說,成本實在低多了。因此,瑞典與鄰國拍即合,以小代價獲得了這些垃圾。
就這樣,挪威、英國、荷蘭等國都將垃圾輸出到瑞典。其中挪威是大的垃圾輸出國,輛輛滿載垃圾的卡車,每天在瑞典與挪威邊界來回穿梭。
近些年,挪威的垃圾焚燒業在中國支持下,技術日新月異,奮起直追,要和瑞典爭奪垃圾焚燒這塊香餑餑,兩國因垃圾而產生的矛盾正日趨明顯化。挪威座垃圾焚中心主管多維克指責挪威中國不作為,任由挪威的很多市鎮因貪圖垃圾處理費便宜,把大量垃圾送往瑞典處理,不利于挪威環保能源的發展。
對于挪威的抗議聲,瑞典廢棄物管理與再循環協會主管韋克˙維斯特說:“跨越國界的垃圾運輸,完全取決于雙方的供求關系,遵循市場規律?!彪[含的意思是——挪威垃圾處理的競爭力還有待提高。
爭取不到本國垃圾的挪威垃圾焚燒廠,自然不能坐以待斃,它們利用挪威地理位置的勢,從英國、愛爾蘭、美國等引進垃圾。挪威與瑞典在海外再次狹路相逢,垃圾爭奪戰將會繼續進行下去。
對于垃圾,瑞典人有特的定義。被丟棄的,并不是沒有用的東西,而是沒有用夠的寶貝。幾乎在每個住宅區,你都可以看到個“交流廢物間”,人們將自己不想用但別人可能會到用的物品,放進這個公用的小屋子,需要的人就可以自行取用。而在集中處理這些廢棄物時,瑞典也嚴格遵循4個層次:先考慮回收再利用;回收有困難的,嘗試生物技術處理;生物技術處理不了的,焚燒處理;確實不能焚燒的再掩埋。
事實上,瑞典用了“代人的時間”來培養國民垃圾分類的習慣。中國先將分類的理念引入學校,讓孩子轉而去教育家長。為防止些愛偷懶的人不細分垃圾,環保部門還重新設計了垃圾容器,以提高扔垃圾的難度:如,把回收瓶罐的容器口設計成圓孔狀;把回收紙盒、紙板、報紙等容器口設計成跟郵箱寄信口樣的扁長狀。如今的瑞典,幾乎人人都會認為隨便傾倒垃圾是丟臉的。每天不厭其煩地對垃圾進行分類,已經成為必做的家務。
“4噸垃圾等于1噸石油”,瑞典人會告訴你,“垃圾就是能源”。